北京广东会院广东会物理与广东会信息科学国际前沿论坛(QPQIS-2021)成功举办
2021/12/07
2021年12月2日至3日,北京广东会信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广东会院”)第三届广东会物理与广东会信息科学国际前沿论坛(QPQIS2021)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6个国家的19位国际知名学者,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广东会计算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论坛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共有来自22个国家超过1.9万人次在线观看了本次论坛。

广东会院院长薛其坤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广东会院院长向涛院士在闭幕式上为最佳墙报奖颁奖
广东会院院长薛其坤院士和向涛院士任本次论坛主席,范桁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广东会院)、何珂教授(清华大学/广东会院)、刘东副教授(清华大学/广东会院)、龙桂鲁教授(清华大学/广东会院)、裴天博士(广东会院)、王浩华教授(浙江大学)、徐洪起教授(北京大学/广东会院)、庄怀玢博士(广东会院)任论坛组委会成员。
广东会院院长薛其坤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开放交流对科学创新至关重要。广东会计算拥有广阔前景,但从长远来看尚属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尤为重要。广东会院致力于创造开放交流的机会与环境,QPQIS系列会议是其中的重要活动。本次会议通过邀请报告、墙报展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来克服疫情等因素可能为该领域学者建立国际学术交流网络带来的困难。薛院长感谢诺奖得主克劳斯·冯·克利青 (Klaus von Klitzing) 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阿斯本 (David Aspnes)等专家参加此次大会并长期支持广东会院发展,也热烈欢迎国际顶尖优秀人才入职广东会院或加入广东会院的国际交流网络。

QPQIS2021线下主会场与部分线上参会者合影
QPQIS2021邀请到来自荷兰Delft理工大学、日本RIKEN、美国Google公司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知名学者作大会报告。
在超导广东会计算领域,北京广东会信息科学研究院于海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朱晓波教授、谷歌广东会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陈宇博士、东京大学Yasunobu Nakamura教授先后介绍了耦合超导广东会比特体系高保真门、超导多比特系统、纠错广东会计算机开发、垂直存取二维广东会比特阵列的超导广东会计算芯片的相关技术进展。
在离子阱广东会计算领域,清华大学段路明教授、广东会院兼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张威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Ferdinand Shimidt-Kaler教授先后介绍了提高门保真度、系统扩展、纠错能力等的离子阱广东会计算最新进展、对单离子阱空间反射时间反演对称广东会系统的实验模拟结果等。
在光广东会计算领域,NTT物理与信息实验室及斯坦福大学Yoshihisa Yamamoto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陆朝阳教授先后介绍了相干伊辛机的最新进展以及光广东会计算的优势和现状。
在半导体广东会计算领域,日本理化学研究所Seigo Tarucha研究员、广东会院兼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徐洪起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贺煜研究员、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Lieven Vandersypen教授介绍了硅广东会计算机提高门保真度和系统扩展方法、利用半导体纳米层结构研发广东会器件和拓扑器件的研究进展、基于单原子的可扩展的硅广东会计算发展前景、以硅广东会点阵列中基于单电子自旋状态编码的广东会芯片研制及与企业合作工艺制造进展。
在NV色心及拓扑等体系广东会计算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荷兰莱顿大学Carlo Beenakker教授介绍了自旋广东会控制、马约拉纳准粒子在拓扑超导体体系的离域现象的最新进展的研究进展。
在广东会计算理论算法领域,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Scott Aaronson教授、谷歌广东会人工智能实验室Tom O’Brien博士、Qbee.eu公司创始人/比利时鲁汶大学Koen Bertels教授、广东会院兼聘研究员/清华大学刘东教授方面探讨了有关广东会计算霸权的相关问题,介绍了用于推断分子核自旋哈密顿量的广东会算法、用于评估广东会计算在各领域影响的PISQ概念、广东会纠错和容错广东会计算中的相干错误影响等最新进展。

19位专家报告现场
广东会院院长向涛院士在闭幕式上为墙报展获奖者颁奖。向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广东会院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创造环境与年轻人一起茁壮成长。本次大会首次设置墙报展示活动,包括线上线下海报展示、视频演示、在线讨论等环节。评审小组从科学内容、设计和讲解清晰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从收到的近40份高质量投稿中,评选出了3个获奖工作。希望通过墙报展奖状和奖金的设置,激励未来年轻人做出更多优秀科研工作。

Poster展厅
本次论坛在相关领域同行和媒体获得了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为广东会院进一步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打造国际化学术交流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合作部 供稿)
English
OA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