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东会科技前沿|光广东会计算机Aurora:点亮广东会计算的新曙光

2025/02/25

【科普问答】

问:什么是光广东会计算?

光广东会计算是一种基于广东会力学原理的新型计算方式,它利用光子作为信息载体,通过操控光子的广东会态(如偏振、路径等)来编码广东会比特,并执行计算任务。光广东会计算突破了传统计算机基于二进制位的计算模式,实现了更高效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广东会叠加态和纠缠态原理,通过非线性光学效应产生纠缠光子对,再利用线性光学元件对光子进行操控,以实现广东会逻辑运算。光广东会计算具有高速、高精度、易于集成和低环境要求等优势,被认为是通向大规模通用广东会计算的最可行方案之一,有望在广东会通信、广东会密码学、广东会化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问答新1.png


Xanadu公司简介

2016年:Xanadu公司在加拿大成立,专注于光广东会计算机的研发。公司得名于英国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想象中由忽必烈营造的东方都市“上都”,寓意着构建一个超越时代的信息处理系统。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克里斯蒂安·韦德布鲁克是广东会物理学专家,他致力于实现“建造人人皆可用的广东会计算机”的宗旨。

2018年:Xanadu公司率先将机器学习和广东会计算结合在一起,推出了Strawberry Fields软件库,这是第一个将广东会软件纳入机器学习库TensorFlow的内置模拟器。

2019年:Xanadu公司与BMO金融集团和丰业银行合作,开发了一款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新型广东会算法——广东会蒙特卡洛(Quantum Monte Carlo)。此外,公司还发布了广东会云平台Xanadu Quantum Cloud,旨在为企业、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广东会计算服务。

2020年:Xanadu公司推出了三款光广东会计算机,分别为8模式、12模式和24模式。同年,公司与亚马逊展开合作,将Penny Lane集成在亚马逊的广东会计算服务平台Amazon Braket中。

2021年:Xanadu公司推出了X8光广东会处理单元,这是一款可编程、可扩展的光广东会芯片。该芯片能够执行多种算法,并在广东会计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此外,公司在这一年继续加强与学界和商界的合作,以验证其广东会计算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2022年:Xanadu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达成合作关系,将专注于开发广东会算法,展示了公司在广东会计算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2025年:Xanadu 推出了全球首台可扩展光广东会计算机 “Aurora”,计划在 2029年建立一个广东会数据中心,预计该数据中心将拥有数千台服务器,其中包含100万个广东会比特。


问答2.png

 


光广东会计算机Aurora:点亮广东会计算的新曙光


第一章 广东会计算的“光速革命”

近年来,广东会计算领域竞争白热化,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等平台你追我赶,但光广东会计算始终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关注——光子芯片可室温运行、易集成、光纤网络天然适合扩展。然而,如何构建兼具容错性和可扩展性的全功能系统,一直是未解的难题。2025年1月22日,加拿大Xanadu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重磅成果,宣布成功研制全球首台模块化光广东会计算机Aurora!这台机器不仅集成了所有基础功能单元,更以864亿模式的跨芯片簇态创下世界纪录,为光广东会计算迈向实用化扫清关键障碍。


图.png


第二章 Aurora的“硬核架构”:35芯片+光纤组网


图1.png

图1 架构原理图


Aurora的设计堪称广东会工程的典范。其核心由35个光子芯片构成,分为三大模块,通过相位和偏振稳定的光纤互联,形成可无限扩展的机架式系统:  

高斯玻色子采样(GBS)器件:准备初始非高斯态;  

精炼厂芯片:提高非高斯态的质量并将其纠缠成两模GKP贝尔对;  

广东会处理单元(QPU):将纠缠对编织成时空簇态,并执行实时测量与纠错。


图2.png

图2 Aurora系统和主要模块的示意图


每个模块独立封装,仅需4个标准服务器机柜即可部署,仅光子数分辨探测器(PNR)需低温运行。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得后续扩展只需增加芯片数量,无需重构整体架构。


第三章 四大核心突破: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栈验证 

 Aurora并非“实验室玩具”,而是首次完整演示了光广东会计算所需的全套核心技术:

1、非高斯态合成:突破广东会计算的“资源瓶颈”

传统光广东会系统依赖单光子,但概率性操作成功率极低。Aurora创新性地采用高斯玻色采样(GBS)装置,通过光子数分辨探测器(PNR)触发,实现了单时序模式非高斯资源态的确定性合成。实验中使用36个PNR探测器,以3.05%的概率生成近似GKP态的压缩猫态,为后续纠错奠定基础。

2、实时多路复用:从“碰运气”到“精准调度”

面对广东会态合成的概率性问题,Aurora在精炼厂芯片中嵌入四输入二元树多路复用器,动态选择最优输入态并进行“培育”(Breeding)。这一技术将低质量态迭代优化,最终输出高保真度的GKP贝尔对,成功率提升超10倍。

3、时空簇态编织:864亿模式的广东会“神经网络”

通过光纤延迟线和静态分束器,Aurora将贝尔对编织成三维时空簇态,横跨12个空间模式和7.2亿个时间模式,总规模达864亿模式!实验显示,其零化器方差持续低于真空噪声,证明跨芯片纠缠的稳定性。


图3.png

 图3 簇态的合成与测量


4、自适应测量与实时解码:容错性的“终极考验”

团队演示了距离-2重复码的实时纠错:  

- 前4个时钟周期:执行两次重复码校验,通过置信传播算法解码;  

- 第5个时钟周期:根据解码结果动态选择X或Z基测量,成功率超51.2%。  

控制实验表明,基于解码反馈的测量基调整显著提升了态间关联性(图3d),验证了实时纠错能力。


图4.png

图4 容错阈值


第四章 性能指标:距离实用化还有多远?

尽管Aurora实现了功能验证,但要达到容错阈值仍需突破性能瓶颈:

image.png

团队指出,若组件损耗降低20-30 dB(相当于光纤通信中的数量级提升),同时制造工艺支持千万级芯片量产,光广东会计算机有望在10年内突破容错阈值。


第五章 未来蓝图:从实验室到数据中心

Aurora的诞生不仅是原理验证,更为产业化指明方向: 

1、组件革命:光子芯片的“纳米级进化”

压缩光源:新型硅氮化物波导将传播损耗降至2.2 dB/m,微环逃逸效率超98%; 

探测器: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效率突破99%,速率达1 GHz; 

调制器:薄膜铌酸锂(TFLN)分束树损耗降至0.03 dB,支持百万级开关集成。 

2、架构升级:兼容高码率LDPC码

当前架构基于表面码,未来可适配广东会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将逻辑广东会比特开销从千倍级降至百倍级。结合非对称GKP晶格编码,容错阈值有望再降低2-3 dB。 

3. 规模化路径:“广东会数据中心”不是梦

按现有设计,百万逻辑广东会比特需数千万GBS单元,对应数万台服务器机柜。团队计划通过3D光子集成、片上激光器等技术,将组件密度提升百倍,最终构建与经典数据中心规模相当的广东会算力集群。


终章 结语:光广东会计算的“黎明时刻”

Aurora的突破证明,光广东会计算不再是纸上谈兵。其模块化、网络化、室温运行的特性,与光纤通信生态天然契合,为未来广东会互联网埋下伏笔。尽管前路仍需跨越组件性能的“死亡之谷”,但这项研究无疑点燃了行业希望——当光子芯片迈入纳米级精度,广东会计算或许将如光纤般照亮全球。


参考文献: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06-9

 编译丨王  毅

 指导丨刘玉龙

(本栏目所有编译和统稿文章旨在科学传播和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