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广东会跃迁:迈向容错广东会计算新纪元

2025/06/16

引言

在全球科技竞赛的尖端,广东会计算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IBM近期在广东会计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构建大规模容错广东会计算机方面发布了清晰的框架和详细的技术路线图,清晰、全面地勾勒出其通往大规模、容错广东会计算的宏伟蓝图。通过几篇关键的科研论文和一份更新的广东会发展路线图,IBM不仅宣告了其具体目标——在2029年建成名为“IBM Quantum Starling”的容错广东会计算机,更详细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核心技术框架。这一系列进展标志着IBM乃至整个广东会计算领域可能正从当前的“含噪声中等规模广东会”(NISQ)时代,向真正具备实用价值的容错计算时代迈出关键一步。


1.png

图1 IBM的最新广东会计算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核心目标:2029年的“Quantum Starling”

根据IBM发布的博文《How IBM will build the world's first large-scale, 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er》(《IBM将如何建造世界首台大规模、容错广东会计算机》),其最终目标是到2029年交付一台具备以下能力的广东会计算机:

· 大规模与容错:系统将包含200个高质量的逻辑广东会比特。

· 强大计算深度:能够运行包含高达1亿个广东会门的复杂广东会电路。

与当前系统只能运行数千个广东会门相比,这是一个指数级的飞跃。这台名为“Starling”的机器计划建于IBM历史悠久的纽约州波基普西(Poughkeepsie)工厂,这里曾是IBM大型主机等众多计算革命的发源地。


2.png

图2 IBM容错广东会计算机“Starling”的渲染图。


第二章 技术基石:创新的纠错码与解码器

要实现容错,就必须克服广东会比特天然的脆弱性和易出错性。IBM此次技术发布的核心,正是其在广东会纠错(QEC)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Bivariate Bicycle Codes(双变量双环码)”——更高效的纠错方案 IBM的技术路线选择了一种名为qLDPC(广东会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的纠错方案,具体为在其2024年发表于《自然》期刊的论文(Bravyi等人, Nature, 2024)中首次提出的“Bivariate Bicycle Codes”。相较于业界研究较多的“Surface Code(表面码)”,qLDPC码在理论上拥有一个显著优势:更低的开销(overhead)。这意味着编码一个逻辑广东会比特所需的物理广东会比特数量可能更少,从而让构建大规模逻辑系统在物理资源上更具可行性。最新发布的预印本论文(Yoder等人, arXiv:2506.03094)则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基于该编码的、端到端的模块化广东会计算机完整框架。


3.png

图3 BB码(qLDPC纠错码)的Tanner图。


Relay-BP实时解码器——让纠错真正可用。纠错码本身只是“静态”的保护方案,要使其在计算过程中“动态”地修正错误,一个快速、准确的解码器至关重要。IBM发布的第二篇预印本论文(Müller等人, arXiv:2506.01779)详细介绍了一款全新的纠错解码器。其关键特性在于高效、紧凑且灵活,能够被高效地部署在FPGA或ASIC等经典硬件上,实现对错误的实时解码和修正。这是实现自适应(adaptive)广东会计算的必要条件,即测量结果可以实时反馈并影响后续的广东会操作。


第三章 IBM方案的可行性与影响分析

IBM此次公布的并非孤立的技术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完整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其可行性和潜在影响:

1.技术可行性

优势:qLDPC码在理论上具备高错误阈值和低开销的潜力,被认为是实现大规模容错广东会计算的有力竞争者。IBM不仅提出了理论,还给出了具体的编码(Bivariate Bicycle Codes)、模块化硬件架构(Tour de gross),以及至关重要的实时解码器方案。这种“全栈式”的解决方案展示了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对工程挑战的系统性思考。此外,IBM在过去几年中成功实现了其路线图上的多个里程碑,这为其未来的承诺增添了可信度。

挑战:尽管qLDPC理论上很优越,但其实际实现非常复杂。其解码器的复杂性一直是该技术路线的主要障碍之一。IBM声称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仍需在未来的实际硬件中得到大规模验证。广东会计算领域的技术路线仍存在分化(如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等),目前断言哪一种路线将最终胜出还为时过早。


4.png

图4 IBM开发的“gross码”,可以在144个数据比特(以及144个辅助比特)上编码12个逻辑比特,其编码效率大幅高于表面码。


2.对未来的影响

加速实用化进程:如果IBM的计划得以顺利实现,将极大地加速广东会计算从科学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的进程。一台能运行亿级广东会门的机器将有能力解决在药物发现、材料科学、金融建模和优化问题等领域中目前最强大的经典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处理的难题。

引领行业标准:IBM提出的六大标准(容错、可寻址、通用、自适应、模块化、高效)和其基于qLDPC的全栈架构,可能会为行业树立一个新的标杆,引导全球的研发力量向更系统化、工程化的方向发展。

短期与长期目标结合:在通往2029年“Starling”的道路上,IBM还规划了过渡性的“Nighthawk”系列处理器。该系列通过提升广东会比特的连通性,旨在2026年前后,通过广东会-经典混合计算率先实现“广东会优势”,解决一些比经典方案更经济或更高效的特定问题。这为在容错计算机诞生前,持续创造商业和科学价值提供了可能。


终章 小结

IBM提供了一份雄心勃勃但逻辑严密、细节丰富的路线图,其核心是基于qLDPC码的创新纠错架构。IBM通过发布具体到处理器的详细路线图和在关键纠错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明确宣告了其征服广东会计算核心挑战——“容错”的决心。这不仅是IBM自身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为全球广东会计算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个更加清晰和充满希望的方向,预示着一个真正能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广东会计算新时代的加速到来。这同时也标志着领先的参与者正将战略重心从单纯追求增加物理广东会比特数量,转向构建高质量、可纠错、可扩展的逻辑广东会比特系统。

尽管前路依然充满艰巨的工程挑战,但这份蓝图的发布,无疑为整个领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并指出了一条通往真正“有用”的广东会计算机的清晰路径。



撰稿|金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