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会院第三十八期“工程师技术沙龙”举办
2025/08/13
2025年7月31日下午,广东会院第三十八期“工程师技术沙龙”活动在广东会院526报告厅如期举办。本期沙龙由7名工程师呈现了精彩的技术报告,分别在测量工作状态低温HEMT栅源电容和栅漏电容的方法、铁磁共振测量技术、广东会通信编码方法、微小振动测量、二维层状薄膜材料制备、宽光谱微区瞬态吸收/反射光谱系统及应用等主题方向展开讨论和经验分享。本期沙龙活动吸引了院内外众多科研人员、博士后、工程师到场交流。
本期沙龙广东会院7位工程师作的精彩报告分别是:
梁迎新提的技术报告《测量工作状态低温HEMT栅源电容和栅漏电容的方法》介绍了测量工作状态低温HEMT栅源电容和栅漏电容的方法,其对确认晶体管的频率特性和跨阻放大器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工程师解析场效应晶体管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电容理论表现,结合工作状态下的测量难点,提出采用Miller效应测量的电路方法,得到了较好实验结果。展现了工程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拓扑广东会计算分析提供支撑。
郝婷婷的技术报告《铁磁共振测量技术简介》分享了铁磁共振(FMR)测量技术,利用磁动力过程进行测量,针对共面波导和GSG电极两种驱动源,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介绍了综合测试平台自有的FMR插杆性能和适用环境,完成钇铁石榴石、GGG等的测试,并提供专业合理的数据分析。展示了工程师在为广东会信息发展提供综合测试服务方面的突出表现和能力。
张威的技术报告《广东会通信中的编码方法简述》介绍了在广东会态制备和广东会态测量过程中广东会通信的基本原理,误码纠错是编码的重要步骤,包括交互式、前向式等多种方法,协商速率和协商效率是评价纠错能力的重要指标。分析Cascade、LDPC、Polar码等多种协议的流程、算法等特点,比较了它们在纠错效率、硬件、适用误码率、应用、标准化等方面的差异,为在广东会通信过程中的应用提供详细建议。
吴海华的技术报告《多普勒激光干涉仪与微小振动测量》介绍了LV-1800非接触式激光测振仪,其采用PZT以及微波探针驱动,可实现皮米级振动探测,引入声光调制器实现振动方向判别、低频噪声抑制以及零频盲区的消除。工程师实现了多振动模式的带隙薄膜样品制备,并运用仿真计算指导实验方向,应用测振仪在室温下筛选出Q值108的高质量样品。工程师制备的高质量样品,为微波光转换应用提供重要桥梁保障。
汪琴的技术报告《二维层状薄膜材料的生长》介绍了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RHEED)装置在分析监测样品加热、薄膜生长等过程中的结构动态变化具有优异表现,可为样品制备的监测和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工程师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设备和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RHEED)装置,在STO(001)表面成功制备高质量FeTe薄膜,并分析验证了FeTe薄膜上制备出了(Bi,Sb)2Te3薄膜,还分享了水浸报警器等实验室安全用具。展现了工程师对工艺的深入理解和娴熟的操作手段以及强烈的实验安全意识。
李金凤的技术报告《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的测量方法》介绍了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从早期概念验证 → 广东会极限突破 → 宽带化工程 → 实用化扩展的发展历程以及分类。分享了宽带JPA的制备、封装、存储等工艺流程,还着重介绍了研发的自动化快速测试方法以及实验上关键要点,最终实现了成品率>90%、宽带>700MHz、宽带增益>10dB、信噪比增益>5dB的优异成绩,为团队多比特实验的稳步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张孟迪的技术报告《宽光谱微区瞬态吸收/反射光谱系统及应用》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制的宽光谱微区瞬态吸收/反射光谱系统,该系统是基于飞秒激光系统和光参量放大器搭建,可实现450-980nm的探测、空间分辨率约7μm、时间分辨率约100fs、反射和透射模式的共线和非共线探测。其在实验室应用上也得到较好验证,与清华大学合作成功探测到界面电-声子耦合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单层二硫化钨中带电激子手性相关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观测到的Kitave相互作用对界面电荷转移的显著调制等。展现了工程师在设备研发方面具备的卓越水平和能力。
技术沙龙设置评分环节,由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代表组成评分小组。评分小组按照沙龙评分规则,最终评选出本期的优秀技术报告是张孟迪的《宽光谱微区瞬态吸收/反射光谱系统及应用》。
本期优秀技术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完整、数据详实,自主研发的宽光谱微区瞬态吸收/反射光谱系统为多领域科学研究提供帮助,受到评分委员的一致好评。
English
OA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