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东会科技前沿(64)|室温超导的终极极限:20,000种材料计算揭示常压超导或止步于120K
2025/09/19
引言 超导百年征程与终极梦想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发现汞在4.2K(约-269℃)时电阻突然消失,人类第一次见识了超导的神奇现象。一百多年过去了,超导技术已经应用于磁共振成像、磁悬浮列车和广东会计算机等尖端领域。
然而,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梦想始终激励着科学家:实现室温超导。如果能够在常温和常压下实现零电阻传输,将彻底变革能源传输、交通运输和广东会计算等领域,为人类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
2025年9月,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重磅研究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通过传统机制,在常压下实现室温超导几乎不可能。这项研究通过分析超过20,000种材料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揭示了传统超导体的终极极限。

第一章 超导梦想:从液氦温度到室温
超导材料分为传统和非常规两类。传统超导体遵循BCS理论(Bardeen-Cooper-Schrieffer理论),依靠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形成库珀对。这类材料的最高临界温度(Tc)曾经被认为不会超过30-40K。
2001年,MgB2(二硼化镁)的发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将Tc提高到了39K。近年来,高压氢化物(如H3S和LaH10)甚至实现了200K以上的超导,但它们需要数百万倍大气压的极端条件,离实际应用遥远。
第二章 大数据扫描:20,000种材料的启示
为了探索常压下的超导极限,国际研究团队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计算研究。他们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分析了超过20,000种金属材料的电子-声子耦合性质,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扩展到了1亿多种化合物的预测。
研究人员关注了几类最有潜力的材料体系:氢化物、硼碳化合物、笼状结构材料以及类似MgB2的层状化合物。他们甚至手动添加了文献中提出的许多高度不稳定的 hypothetical materials(理论预测但未合成的材料)。
第三章 关键发现:频率与耦合的权衡
研究发现,虽然某些氢化物的最高声子频率(Wmax)可以超过5000K(接近H2分子的振动频率),但决定超导温度的关键参数,对数平均声子频率(Wlog),很少超过1800K。
更重要的是,研究揭示了Wlog与电子-声子耦合强度之间存在天然的权衡关系:高频率通常伴随低耦合强度,而强耦合往往需要较低的频率。

图1 材料的Wlog与电子-声子耦合强度之间的关系图
第四章 明星材料:Li2AgH6和Li2AuH6
在众多材料中,两种氢化物脱颖而出:Li2AgH6和Li2AuH6。理论计算表明,它们的Tc可能分别达到108K和116K(约-165℃到-157℃),远高于MgB2的39K。
这些材料具有各向同性的超导特性,适合高场应用,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容忍晶体缺陷,提供有效的磁通钉扎中心。
但是,这些材料在常压下是热力学不稳定的,Ag和Au化合物的能量分别比最稳定相高0.319eV/原子和0.172eV/原子。即使在高达50GPa的压力下,它们仍然不稳定。
第五章 合成困境:高Tc与不稳定性的矛盾
研究团队绘制了所有材料的Tc与热力学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图,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趋势:Tc越高的材料,往往离热力学稳定区域越远。
最接近稳定区域的高Tc材料是LiMoN2,预测Tc约为40K。但这个材料存在本征缺陷问题,会降低态密度并破坏超导性。
氢化物倾向于形成电荷补偿的半导体或绝缘体相,而金属相通常不稳定。硼掺杂的钻石结构则因为强碳-碳键被破坏而能量升高。

图2 材料的Tc与热力学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图
终章 结论:常压室温超导,道阻且长
基于大量计算数据,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常压传统超导体的Tc上限可能在100-120K左右,远低于室温(约300K)。
尽管物理定律并没有禁止更高的Tc,但实际上,实现比120K更高的Tc极其困难。这意味着通过传统电子-声子机制实现常压室温超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未来的突破可能需要依靠非常规配对机制、高压条件或者全新的物理现象。
这项研究不仅为超导材料探索提供了数据驱动的新范式,也提醒研究者更加关注材料的稳定性和可合成性。在追求更高Tc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加现实地评估材料的制备可行性。
实现常压室温超导或许需要科学家们跳出传统框架,寻找全新的思路和机制。这条道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漫长,但科学探索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702-w
撰稿|郑佳琪
指导|刘玉龙
English
OA
Email
 
				